如何預防掛面生產中出現的酥面問題
要想了解這個問題,必須從掛面的烘干工藝說起,壓片、切條后面條進入烘干,道冷風定條,使面條表面硬化,一是防止相互粘連,二是使面條形狀固化。在冷風定條過程中,面條表皮的一層水分蒸發掉,形成定型的毛細孔,為面條內含水分的下一步蒸發造成通道,冷風定條是在常溫30℃左右的環境下進行如果掛面一進入烘干房,就提高烘干的溫濕度差,面條內含水分迅速蒸發,使面條內的蒸汽分壓力迅速提高,就會破壞表層已固化的毛細孔或者說是脹破毛細孔,破壞了面筋質,下鍋的面條不是糊湯就是斷條。
經過冷風定條后的掛面進入第二道工序保溫出汗時,要控制溫度不要太高,濕度不要太大,使面條處于預熱保潮,水分慢慢蒸發。給予足夠的預熱保潮時間是必要的,內含60%的水分就會在不破壞表層毛細孔的情況下排出,這樣可以防面條表面過早結膜,保持面條表面毛細孔的暢通。如果不經保潮出汗階段,把經冷風定條的濕面條直接進入高溫低潮階段蒸發烘干,必然產生外層干得快,表面結膜,封閉蒸發毛細孔,導致外干內潮,如果繼續升溫,面條內部就會產生蒸汽壓,就會向外沖,形成眼睛看不見的微細裂紋(重時會產生滿烘干掉面)。這種面條雖然表面光滑挺直,但內外水分不平衡,出烘干房后,經過一段時間,內外 水分恢復平衡,就會產生酥條現象,因此,保溫出汗是防止外干內潮產生酥面的關鍵。
第三道工序是升溫降潮階段,這個階段是要進一步升溫,逐步降低相對濕度,進行去濕,使面條在升溫低濕的環境中迅速地蒸發水分,面條在這個時段不破壞面筋質,一是干面層厚度加大,能夠承受一定的內壓。二是已有60%的水分在第二道工序中已排放掉,不會產生大的內壓,這可稱為是主干燥階段。
第四道工序是降溫散熱階段,面條的水分已基本被蒸發掉,在這個階段是散發面條的熱量,逐步達到接近或略高于室內常溫,同時繼續蒸發一小部分水分,達到規定標準的含水量,并使面條內外水分平衡,質量穩定。
那么溫濕度交換又怎樣和烘干工藝結合起來呢?面條水分蒸發是汽化熱帶出,才使面條的濕度降低,在汽化過程中,面條內水分通過蒸發交換給空氣,再用熱風把面條四周形成的飽和濕度帶走,一般是利用風扇對吊掛在烘干房的面條從上而下進行循環風,風扇分布要均勻,以便造成均勻風場,當烘干房的空氣循環到一定時間時,空氣中的濕度相對達到95%時,蒸發過程就會自動停止,因此根據空氣中的含濕度以及生產工藝要求,選擇適當的時間進行排潮,排潮何時停止,也要根據烘干工藝確定,如果排潮過早、時間過長,都會產生酥面。因此,現已有溫濕度自動控制來解決這一難題,只要根據不同季節、地域、氣溫氣候來設制好,即可實現自動操作。